東漢王朝(公元25年—公元220年)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,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,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。從公元25年劉秀稱帝起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漢止,因國都洛陽在西漢國都長安的東面,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,乃為區別于西漢之前漢。東漢又叫后漢,東漢王朝定都洛陽,東漢自光武中興到漢獻帝被廢,歷14帝,凡196年而亡,其中未滿16歲即位的皇帝竟多達9人,占總數的四分之三,并且自和帝之下,皇帝均為幼年即位,這成為除外戚專權、宦官干政外,東漢政治的又一大怪胎。184年爆發了黃巾之亂,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,東漢名存實亡,公元190年,又逢“董卓之亂”,皇帝大權旁落……
![]() |
|
|
|
|
|
|
|
![]() |
|
|
|
|
![]() |
自公元前221年,秦王嬴政統一六國、開創帝制以來,由于“父傳子,家天下”的皇位繼承制度,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中,幾乎每個朝代都出現過幼帝的現象,即未滿弱冠就即位稱帝。這種情況以東漢王朝最為顯著。東漢自光武中興到漢獻帝被廢,歷12帝,凡196年而亡,其中未滿16歲即位的皇帝竟多達9人,占總數的四分之三,并且自和帝之下,皇帝均為幼年即位。